(本文刊於 500輯、聯合新聞網)
自從「小確幸」出現在村上春樹的作品中後,其代表的生活態度,在台灣與日本都大受歡迎,並被視為當代文化特質之一。但這個概念並非僅限於亞洲地區,而早已成為全球性的社會現象。在經歷新冠疫情、烏克蘭戰爭、能源危機、通貨膨脹與政治不穩定等多重衝擊後,世界各地的消費者都在尋找能夠快速帶來愉悅的體驗,甜點與零食正是這種情緒出口的最佳載體。
Read More簡單但能即時提供滿足感的甜點與零食,在近年來席捲全球。
雞蛋是傳統烘焙不可或缺的食材之一,但未來仍是如此嗎?
(本文刊於 500輯、聯合新聞網)
自今年年初,美國便出現嚴重的雞蛋短缺與蛋價飆漲現象,三月時更來到歷史新高,每打大型雞蛋平均要價 6.22 美金,是一年前的兩倍,家庭與烘焙業者壓力劇增。蛋價飆漲主因為大量蛋雞因禽流感被撲殺,供應量巨幅下滑。不僅美國政府開始從全球市場尋求雞蛋進口,邊境更出現多起雞蛋走私案。復活節烘焙需求與關稅政策影響下,目前零售蛋價暫時還難以回穩。同時間台灣也因氣候異常導致母雞染上禽流感,蛋價持續上揚。
雞蛋短缺危機並非只是單一國家的一次性經濟現象,更反映全球食品系統高度依賴單一動物性蛋白的的脆弱性。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異常與動物性蛋白來源危機,許多科學家與食品科技公司不約而同將目光投向非傳統蛋白質來源,以期開發更永續、穩定的蛋白質供應鏈。
Read More「排隊文化」在巴黎並不盛行,但巴黎人卻會為了買到好吃的麵包心甘情願駐足等候。圖為極受蒙馬特當地居民歡迎的 Shinya Pain。
(本文刊於苗林行名家專欄)
2019年,我曾寫過〈高貴的日常——麵包成為巴黎時尚新寵〉一文,文中提及「麵包」在巴黎逐漸以嶄新形象示人,當時觀察到兩種趨勢走向,一是將甜點元素融入麵包中,代表類別是位於麵包和甜點交界的維也納麵包(viennoiserie);另一則是對工業化大量生產麵包的反思,強調手工技藝、緩慢製程,對食材選擇更深思熟慮。
Read More人類使用食用色素歷史悠久,但「天然」與「人工」的區別不足以回應日趨複雜、挑戰環伺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