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甜點裡的台灣》作者 Ying C. 陳穎專訪|糖與文學:台灣法式甜點的可能性
擁有完整法國背景,《法式甜點學》作者陳穎繼解析法式甜點的結構、歷史、潮流後,在新書《法式甜點裡的台灣:味道、風格、神髓,台灣甜點師們的自我追尋》展現了更大的企圖:參與台灣甜點師與世界的未來。
《法式甜點裡的台灣》在撰文初期就已經有非常明確的問題意識與結構,以「訪談形式」呈現出陳穎所見的「法式甜點」與「台灣意識」,以方法論和餐飲論述結合她宏觀的視角與願景,試圖在每篇訪談中嘗試回應甜點師們會面臨的具體問題。
台灣——空白的風味地圖
「我在這本書中想處理的是台灣法式甜點師自我認同(identity)的問題。」陳穎很明確地表示。從負笈歐洲求學時開始,她就注意到在異鄉不斷面對「我是誰」的問題。以法國為例,法國人對於自己有非常清楚的想像,他們知道什麼是「法式料理」、「法式甜點」、什麼是「法國的味道」,而亞洲國家也開始在世界上劃分屬於自己的領地,日本搶佔了「抹茶」、「柚子」、「櫻花」等,這些風味在世界各地都能清楚被辨認為某個文化的「簽名」(Signature)。
但對於台灣人來說,「我是誰」卻不是這麼好回答,台灣人不知道應該如何去說明「什麼是台灣」,以及該用什麼風味來標記台灣。不同的台灣人,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專業的甜點師,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也不一致。當我們嘗試描述台灣在地的風味特色,除了「台南很甜」這樣的描述外,我們還沒辦法將明確的風味組合劃歸為「屬於台灣每個地區的味道」。
如果「風味世界」是一張地圖,「台灣」這個地理位置上仍然是空白的。世界上的其他人不知道這個空白處應填上什麼內容,連我們自己也無法明確回答。
點此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