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於 500輯、聯合新聞網)
前陣子台灣食安事件頻傳,蘇丹紅、寶林茶室與藏壽司食物中毒事件皆引起社會不安。台灣小吃食肆林立,外食非常普遍,消費者無法監控製作流程,因而不僅商家需自律,食品安全衛生條件等相關法規的制定與執行也非常重要。而面對五花八門的產品文案與廣告宣稱,消費者也無法完全了解箇中關竅與真實性,因此政府也不應忽視對食品標示及廣告宣傳的規範。
Read More(本文刊於 500輯、聯合新聞網)
在台灣,最常聽到對甜點好吃的讚美就是「不太甜」,甚至可以說是最高禮讚。不過,將「不太甜」視為對甜點的讚美,不只是在台灣。前陣子美國餐飲媒體 Eater 便針對亞裔美國人與「不太甜」(not too sweet)的甜點現象做了一番有趣且深入的討論。
近幾年美國逐漸掀起「不太甜」甜點風潮,不僅許多亞洲血統的甜點店以此行銷,媒體越來越常見相關報導,在 TikTok 與 X(前推特)上都有許多聲量。但亞洲人偏好不太甜的甜點,這個印象是正確的嗎?Eater 該篇文章裡說明,雖然有英國研究報告指出,亞洲人更有可能是超級味覺者(Supertaster),不僅對苦味、酸味更加敏感,也可能偏好較低的甜度,且亞洲歷經戰亂,糖曾是奢侈品,但「亞洲人都喜歡不太甜的甜點」很大部分是刻板印象及偏概全的結果。
Read More(本文刊於 500輯、聯合新聞網)
對基督教文化圈來說,聖誕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不僅值得慶祝,更不能少了相應的糕點。台灣雖不屬於基督教文化圈,但由於曾有前總統夫婦是基督徒,並刻意將行憲紀念日選在聖誕節當天,因而 12 月 25 日曾長期為假日。爾後行憲紀念日雖不再放假,但慶祝聖誕已深入民間,再加上全球化與消費主義推波助瀾,聖誕節在民眾心目中也成為日常風景。
在日本,在聖誕節享用草莓鮮奶油蛋糕早已成為固定儀式。台灣雖不及日本,但一塊美味的蛋糕或甜點,仍是慶祝重點之一。近年法式甜點風行,也有許多新選項加入戰局,其中最引人矚目的,非國王派(galette des rois)莫屬。不過,雖然無論是店家或媒體,都把國王派當成聖誕甜點在行銷,許多消費者也形成相關認知,但國王派實際上根本不是聖誕節的甜點,而是 1 月 6 日主顯節(l’Épiphanie)的專屬糕點。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