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甜點師也能改變世界嗎?
對餐飲工作者來說,選用什麼食材製作餐點、想藉著作品傳達什麼理念,都是現代常見的創作邏輯,許多主廚甚至被認為用作品進行社會運動。舉一個知名的例子,以 Noma 為領頭羊的新北歐料理運動(New Nordic Cuisine)在創立之初,便定下了包含促進動物福利、生態永續、反映當地風土、重新開發傳統北歐食品等 10 條《新北歐料理宣言》(The New Nordic Cuisine Manifesto),其後的發展史大家都很清楚,不僅 Noma 成為世界最知名餐廳,新北歐料理影響力更是無遠弗屆,扭轉原本法式料理在精緻餐飲中一家獨大的殿堂級地位、帶動了新的飲食潮流。
上週末來台與 HUGH dessert dining 合作餐會的加藤峰子(Mineko KATO)主廚也是這樣的先鋒。加藤主廚目前坐鎮東京資生堂旗下創新義大利餐廳 FARO(米其林一星與綠星)甜點廚房,今年剛剛贏得全球 50 最佳餐廳(The World’s 50 Best Restaurants)頒發的「亞洲最佳甜點主廚」獎項,此前也獲得日本 La Liste 2024 年最佳甜點師(Top Patissier Award)與 Gault & Millau 的 2022 年年度甜點師(Pâtissier de l’année)桂冠。
不過,加藤主廚的作品不是傳統意義上使用大量乳製品、依賴蛋和砂糖的甜點,而是以植物性食材為基礎的純植物(純素)甜點。除此之外,大量使用新鮮花卉、香草植物(herbs)、原生種植物,甚至嘗試少見食材如檜木、沉香等,讓她的作品有著鮮明的風格。譬如在這次餐會中出現的「檜木、草莓、古代種杏仁」中,使用了日本檜木、島根縣奧出雲產區的新鮮有機可食用玫瑰花瓣(Edible Flower Laboratory),最後的壓軸的「花之塔」(Flower tart)則使用了 23 種台灣食用花卉與香草植物,復刻 FARO 的招牌作品。
盤中重現山林,傳遞思考契機
對加藤主廚來說,這些看似奇異的組合,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為了傳達她對環境議題的關心、對永續性甜點製作方法的思考。她在11月來台時,曾經和台灣出身的副主廚王師都一起,為我講解使用檜木當作食材的出發點,來自日本在二戰過後大量使用從東南亞進口的便宜木材建築房屋,日本原生檜木無人使用,生長過高反而阻礙下方植物生長、進而影響整個生態系。她希望藉著以檜木作為食材,喚起人們對合理砍伐木材、利用森林資源的思考。
我們經常說,每一次消費都是在為自己想要的未來投票,餐飲消費當然也包含在其中。不過,或許不少人會認為,吃飯就吃飯、吃甜點就吃甜點,好吃就好、開心就好,還要想那麼多嚴肅的議題,甚至思考環境與地球的未來,不累嗎?對此,加藤主廚的回應是:「如果甜點不那麼好吃,還要解釋社會議題,就會變得很煩人。但如果甜點好吃,就會變得很有趣,人們就會想要思考一下。所以首要任務是要讓它們變得非常、非常美味。」
那麼,她做到了嗎?在我品嚐「檜木、草莓、古代種杏仁」的時候,就如實經歷了這樣的歷程。檜木鮮明、充滿個性的香氣在我將甜點放入口中時,立刻就衝上鼻腔,緊接而來的是和檜木揉合的玫瑰花香,同時是草莓純凈到幾乎有點醉人的清甜,加上西西里原生種杏仁厚實的烘焙堅果香,還有隱約的檸檬香茅襯托。這麼多種香味交織在一起,卻一點都不混亂,層次分明卻又水乳交融。「檜木加玫瑰、玫瑰加草莓、草莓加杏仁、杏仁加檸檬香茅...」我急急在筆記本上輸入這些風味組合,甚至都怕腦子跟不上味蕾的感受、手也跟不上腦中的思考。
原來如此,無論是什麼類型的甜點、無論甜點師有什麼主張,美味確實就是關鍵。
脫離法式框架,回歸甜點創作原初
神奇的是,美味不只是引發思考的關鍵,同樣也是讓人獲得單純滿足、不需思考的關鍵。過去我不止一次和朋友討論過純素甜點,多半都會提到純素甜點在口感、質地上難以和傳統甜點媲美的遺憾。但是果真如此嗎?前陣子我在苗林行的專欄〈「做自己的甜點」,對純植物烘焙的再思考〉文中,曾經淺談過這個主題。加藤主廚說希望能做「新的嘗試」、做「自己的甜點」,毋需模仿傳統甜點。在訪談中,她以從口感、外觀、味道都極力模仿真肉的「植物肉」(vegan meat、plant-based meat)舉例,認為「那不是我的做法」。而在這場餐會中,雖然所有甜點元素與結構,如塔皮、奶餡、醬汁、冰淇淋等,仍然能夠從傳統甜點中找到對應,但實際上是一道道讓人忘卻期待與比較、品嚐時能夠單純樂在其中的作品。而這恰恰是重新思考「甜點」與「創作」本質的契機。
人們享受甜點,是為了愉悅感;而創作,是為了抒發自身感受、闡述自己的觀點。
在這場餐會之前,我對甜點的看法和標準,絕大多數來自於法式甜點的訓練基礎。如同法國菜建構了當代精緻餐飲的烹飪與服務標準,法式甜點的類型與元素,同樣建立了多數人對甜點的學習與認知框架。但比之全球餐飲如今各地百花齊放,讓法國菜幾乎陷入生存焦慮的情景不同,法式甜點仍然是整個甜點世界的官方語言,比賽競技也多以法國為尊。但實際上,除了「法式」,全球各地都有自己的甜點文化。以乳製品和蛋為基本食材的製作出的甜點,只不過是其中一種。想想由米幻化而出的各種台式糕粿、想想以豆沙為基底的和菓子,再思考我們認為甜點一定要有濃郁的發酵奶油香氣和蛋香、要有蛋帶來的酥鬆口感和黏稠度、要有吉利丁帶來的彈性,接著以純植物食材去盡力模仿動物食材的表現、製作出完全對標的樣子...是不是我們自己誤會了?誰說只有法式甜點才是甜點?又為什麼非要做出法式甜點不可?脫離了法式的框架,世界原本無限寬廣。
有趣的是,這場餐會中HUGH的甜點創作,便似乎呼應了這樣的企圖心。無論是以盤式甜點翻轉月餅、在微鹹紅豆餡中包入蕎麥雪酪與酥餅,口感與香氣令人聯想到鳳眼糕的「紅豆、蕎麥」;還是在主甜點前端上的溫暖甜湯「黑糖、薑、紅棗、仙草茶、桂花」,以桂花雪酪的甜美平衡了薑湯與仙草茶的苦與刺激性、在延續黑糖的風韻同時賦予清新感;抑或是與絢麗的花之塔一同上桌、外表沉穩的「香草檸檬、蘋果、榛果」,外表沉穩,內裡豐富無比,是過年時的富足點心「南棗核桃糕」重新詮釋...都不禁讓人感嘆,我們自己的甜點文化不也是內涵豐富、值得挖掘?
而雙方以台日兩地的主食「米」為主題共同創作的主甜點同樣有趣。米湯、米飯、清酒凍、味醂、甜酒釀,囊括了多種米的型態與變化,再以檸檬皮的苦、大白柚的酸甜、荸薺的清脆口感做出口味、香氣與口感的對比。而同樣是米,也有千般面孔,品種、產地都會使得風味截然不同。若細細品嚐,在這道甜點中,日本滋賀縣琵琶湖產的白米就遠比台東越光米甜味突出。樸實無華的白米平日是烘托別人的配角,本次經過各種淬煉變身、煥發內在光彩,扎扎實實做了一回主角。
「思考不是壞事,甜點也能是心靈的滋養」
2020 年,我曾訪問在 2019 年獲世界 50 最佳餐廳頒發「世界最佳甜點主廚」的 Jessica Préalpato 主廚對純素甜點的看法,不知她是否認為純素甜點將是未來的趨勢?當時她表示「動物性蛋白質重要性會減低,植物性蛋白質與蔬食餐飲將在未來當道」,但並不認為純素甜點會從此成為未來的主流,因為「傳統法式甜點在我們的文化遺產內有著鮮明的地位」,而純素甜點「要為作品賦予足夠的風味與美味都很困難」。同樣的問題,加藤主廚是這麼答覆的:「未來無論是純素或是植物基甜點,對我來說並不重要,對所有人來說也不重要。關鍵是要讓甜點變得更永續。」她認為由於氣候變遷非常嚴重、切切實實威脅到所有人的未來,而奶油與鮮奶油其實是難以持續的食材,「15 年後,也許我們就不再有奶油了」。而無論我們如何稱呼她的作品,她「希望能提出一種能夠永續製作甜點的方法」。用純植物食材製作甜點並不是限制,反而是「一場冒險、也是先行的開拓」,「非常自由且創新」。
而對第一次嘗試純植物甜點的 HUGH 來說,這場冒險顯然成果豐碩。原本主廚 Victor 就很擅長使用季節蔬果,這回的甜點作品依然有著一貫的纖細優雅風格,但向內探求的企圖更為明顯,台式、中式甜點元素融入更為嫻熟,譬如在黑糖薑湯裡加入的粉粿柔軟有彈性,雖然沒有特殊風味,但和紅棗脆片一起,提供的口感對比立刻讓整碗甜湯有了定錨點,豐厚立體了整體層次。而他們帶著加藤主廚走訪台灣食材,顯然也是一次雙向學習機會,譬如加藤主廚在迪化街買的羅漢果,也被放入黑糖薑湯中,為仙草茶的微苦提供了清涼感。
在 11 月的訪問中,回應「吃甜點還要思考,可能讓品嚐者覺得頗為疲倦」的問題,加藤主廚其實認為「即使如此也不壞」,因為「如同現代藝術」,即使看不懂,「你也能感受它的美,而滋養心靈也很重要」。對人類來說,飲食不僅有果腹功能,也有著文化意涵,「藉由飲食,不僅滿足味蕾,還可能因此提升自我、心胸更為開放」。
對甜點師來說,甜點創作既是自我表達,也是學習與開拓自我的嘗試。餐會到了尾聲,我再次問自己,品嚐者也會願意藉由味覺體驗拓展自我邊界、和創作者一起思索各種議題嗎?無論是單純的味蕾衝擊、嶄新的風味組合,還是甜點的未來、抑或基礎與架構,這場餐會提供的思考觸發點不勝枚舉,卻不讓人感到「被教育」。就像加藤主廚與 HUGH 的甜點風格,鮮明但溫柔、沉穩而堅定,它們是一封請柬,不全然是前往新世界的刺激冒險,更像是邀你一起在熟悉的世界裡換個角度觀看、探索那些習以為常的事物。就像在參觀完奧賽美術館後去了畢卡索美術館,在驚奇於立體主義畫風的同時,不由得發出「原來也能這樣看世界!」的感嘆。
(business partnership / 商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