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articles
  • publications
  • créations
  • divers
  • About
  • Press
  • Contact
Menu

ying c.

les secrets sucrés
  • Home
  • articles
  • publications
  • créations
  • divers
  • About
  • Press
  • Contact
法式甜點關鍵詞
歷史
觀點
人物
書介
出版作品

手機能記錄美食,甚至可直接點餐,節省成本、提升效率。推行餐廳禁用手機,對商家同樣也是一大考驗。

[Opinion / 觀點評論] 管太多還是數位排毒?從用餐文化意義思考餐廳手機禁令

January 2, 2025

(本文刊於 500輯、聯合新聞網)

手機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中難以分離的一部分,但並非在每個場合都能暢行無阻。目前在有公眾安全顧慮、需專注體驗,以及容易影響他人的場所,會有禁止或勸導勿用手機的規範。但若是在餐廳呢?你能接受用餐時完全不使用手機嗎?

前陣子法國阿爾薩斯的 Les Petits Plats de Mamama 餐廳因手機禁令上了新聞,引起關注。該餐廳在門口貼有告示提醒,每張桌上也放了告示,明確告知消費者需將手機放在口袋或包包裡,不能拿出使用。老闆夫婦說明,他們在一年前就開始採取此措施,客人預約時也會事先說明。他們在接受採訪時提到,「很開心看到人們之間的交談比以前多了很多,我們也把這樣的熱烈回饋到菜餚裡」。餐廳的常客也表示贊成,認為「雖然很令人驚訝,但能夠這麼做實在太棒了」、「說實話,人人都沈迷於這個不幸的裝置,能夠強制排毒一個半小時只有好處」。

禁止使用手機的案例當然不只在法國。倫敦的數家酒吧以及永續餐廳 St. John 同樣也有手機禁令;有時禁令則擴及其他數位設備。如日本東京的人氣拉麵店武道家本店,店內就有提醒消費者不要一邊滑手機一邊用餐的告示。今年七月,店主滝坂滋晃更在X上發文「希望顧客在店內進食時不要戴耳機」,認為人們因此聽不見店員上菜提醒和店主確認餐點要求,顧客沉迷於使用手機也會導致翻桌率下降。

禁令以外,也有較為軟性、鼓勵消費者主動進行「數位排毒」的舉措,譬如麥當勞 2017 年曾在新加坡的一家分店提供專門的手機寄存服務,讓消費者能專心共享親子時光。阿姆斯特丹的 The Offline Club 則是消費端主動發起,在荷蘭、丹麥等地咖啡館舉行禁止使用數位設備的活動,參加者在入場前必須先寄存手機等數位裝置,其後三個小時內專注閱讀、手工藝、與人交流等。

法國餐飲媒體 Bouillantes 評論餐廳手機禁令,提出了一個頗為有意思的觀點,將用餐體驗與觀賞表演性質類比,認為「由於多年來餐廳已經發展成一個表演舞台,或許有一天,就像音樂廳或劇院一樣,為了尊重餐點及公眾的寧靜與和睦,也會在盛會開始前要求顧客關掉手機並塞至桌下」。但用餐體驗在每家餐廳都不同,並非所有餐點或服務皆有表演性質、要求的專注度也不相同,在高級餐廳品嚐精緻餐飲與在麥當勞快速解決一餐顯然不太一樣。前述麥當勞的手機寄存服務反應不佳、最終草草收場,未能推廣至其他分店,這或許是原因之一。

但除了可與表演相類比的角度外,從前述案例可以發現,或許真正該關注的是用餐時的「體驗」:即食物與飲食行為,以及人際交流需求。除了飽腹的功能性,用餐時間的文化意義在於,餐桌同樣也是社交場合,就餐是和同桌食客、特別是親朋好友們聯絡感情的時刻。若是在餐廳,還包括供餐者及同一空間的其他顧客。用餐時使用手機,挑戰更多的可能是其傳統文化意義,而手機禁令的支持與反對者間的分歧,也更可能是集中於此。

過去 20 年來,有不少反思用餐文化意義的相關嘗試,譬如荷蘭食物設計師 Marije Vogelzang 在 2005 年推出的「共享晚餐」體驗,讓陌生人同坐一桌,座位上方懸掛桌布,食客必須將頭、手伸入桌布的空隙中用餐。由於桌布連接了所有人,一個人的動作便會影響到同桌賓客;餐桌上的食物也設計成需要共享的形式,如一個人的盤中盛著一片被切成兩半的哈密瓜,對面的人盤裡則是火腿,必須共享才能享用這道經典義大利美食。而在全球許多城市皆引起轟動的「Dans le Noir」無光餐廳,所有顧客須在黑暗中用餐,餐廳侍者也全為盲人。雖則初衷是讓更多人體驗視障朋友在黑暗中生活的感受,但也讓很多參與者在全新的感官體驗中,重新思考用餐與人際交流的意義。

在當代,一人獨食的情況越來越普遍,手機取代了極大部分的人際交流功能、滿足了相關需求,用餐體驗不得不和手機相互爭奪注意力。或許在思考餐廳是否要禁用手機前,值得先想想我們究竟想要有什麼樣的用餐體驗,或者更基本的,什麼樣的人際交流。

In Opinion Tags smartphone, dining experience, 數位排毒, 手機, digital detox
← [Opinion / 觀點評論] 奶油價格飆升,烘焙業前路何在?談危機下的創新與永續契機新世界抑或新思考?來自純植物甜點的溫柔請柬——加藤峰子 x HUGH dessert dining 餐會紀錄 →
Liésparladouceur_3dcover.png

《法式甜點裡的台灣》重磅出版

More Info
The Art of French Pastry_3D cover.jpg

《法式甜點學》好評4刷!

More Info

LATEST

Featured
[Opinion / 觀點評論] 無蛋的甜點未來?從雞蛋短缺談未來烘焙轉型契機
Apr 21, 2025
[Opinion / 觀點評論] 無蛋的甜點未來?從雞蛋短缺談未來烘焙轉型契機
Apr 21, 2025
Apr 21, 2025
守護傳統?守護內心淨土?巴黎麵包工藝復興風潮
Mar 25, 2025
守護傳統?守護內心淨土?巴黎麵包工藝復興風潮
Mar 25, 2025
Mar 25, 2025
[Opinion / 觀點評論] 快速取餐、拍照打卡,還是人際互動?淺談餐飲業科技與人文的平衡
Mar 21, 2025
[Opinion / 觀點評論] 快速取餐、拍照打卡,還是人際互動?淺談餐飲業科技與人文的平衡
Mar 21, 2025
Mar 21, 2025
[Opinion / 觀點評論] 人為創造的天然或成未來食品業主流?從 FDA 禁用「赤蘚紅」食用色素談起
Feb 20, 2025
[Opinion / 觀點評論] 人為創造的天然或成未來食品業主流?從 FDA 禁用「赤蘚紅」食用色素談起
Feb 20, 2025
Feb 20, 2025
[Opinion / 觀點評論] 奶油價格飆升,烘焙業前路何在?談危機下的創新與永續契機
Jan 26, 2025
[Opinion / 觀點評論] 奶油價格飆升,烘焙業前路何在?談危機下的創新與永續契機
Jan 26, 2025
Jan 26, 2025


ARCHIVE

  • Addresses
  • Books
  • F. Pastry Fundamentals
  • History & Stories
  • Magazines
  • News
  • Opinion
  • People
  • Taste of Taiwan
  • Tasting/Testing
  • Trends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PRESS

Featured
500輯 Interview
Nov 9, 2021
500輯 Interview
Nov 9, 2021
Nov 9, 2021
500times_interview1.JPG
Oct 30, 2021
500輯漬物讀書會 Interview
Oct 30, 2021
Oct 30, 2021
Eatpire Interview
Oct 18, 2021
Eatpire Interview
Oct 18, 2021
Oct 18, 2021
美食加 Taster Interview
Jun 12, 2020
美食加 Taster Interview
Jun 12, 2020
Jun 12, 2020
博客來 OKAPI Interview
May 14, 2020
博客來 OKAPI Interview
May 14, 2020
May 14, 2020
BIOS Monthly Interview
May 1, 2020
BIOS Monthly Interview
May 1, 2020
May 1, 2020
名廚 GreatChef Interview
Apr 30, 2020
名廚 GreatChef Interview
Apr 30, 2020
Apr 30, 2020
Hengstyle interview_p1
Oct 6, 2017
Hengstyle Interview
Oct 6, 2017
Oct 6, 2017
BIOS Monthly Interview
Feb 28, 2017
BIOS Monthly Interview
Feb 28, 2017
Feb 28, 2017
Initium Media Interview
Dec 22, 2016
Initium Media Interview
Dec 22, 2016
Dec 22, 2016

© 2016 Ying 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