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現在在巴黎也吃得到菠蘿包和台灣古早味蛋糕嗎?
還記得前陣子我發了一篇〈從「亞洲甜點在巴黎」思考何謂台灣味〉,剛好最近又拜訪了兩家店,想和大家一起分享現在巴黎豐富的飲食面貌,並從中探討亞洲甜點如何在巴黎定位自己、發展新途徑。
港式街頭風情-Café Lai’Tcha
Café Lai'Tcha 的老闆正是一星餐廳 yamT'cha(「飲茶」的粵語發音)的主廚 Adeline Grattard 與香港裔的先生Chi Wah Chan(他們兩人的故事可以在 Netflix 的 Chef's Table France 第三集看到)。在餐廳與氣氛輕鬆、提供功夫茶與包子的 boutique yam'tcha 後,他們再度在巴黎中心的 Les Halles 區域開了第三家店—— Café Lai'Tcha,這家店重新回到了 Adeline 與 Chi Wah 的出發點香港,提供東南亞的街頭小吃。除了菠蘿包、港式奶茶之外,也有一些帶有亞洲風味的法式甜點、茶飲,以及炒飯、炒麵等的小吃形式料理。
我與好友在下午茶時間來訪,我的目標就是很久沒吃到的菠蘿包與港式奶茶,好友則選擇了「黑芝麻 Cruffin」。
這裡的菠蘿包很有趣,一切開來中間夾的並不是台灣人熟悉的奶酥,也不是香港菠蘿包可能會夾的奶油(菠蘿油),而是鳳梨果泥,非常清新,且果然不負「菠蘿包」之名(粵語中「菠蘿」意指鳳梨)。記得在上次那篇〈亞洲甜點在巴黎〉發表之後,我和 Liz(美食家的自學之路)曾有一番討論,認為一直以來我們在台灣看到的,是將亞洲或台灣元素帶入法式料理、法式甜點,但該文中介紹的 Pâtisserie TOMO 銅鑼燒專賣店的做法,則指引了我們另一條路:將亞洲甜點用法國的元素呈現。雖然做法簡單,但是Café Lai’Tcha 的菠蘿包也算是後者一個有趣的案例。
另外一個甜點黑芝麻 Cruffin,則是可頌( croissant ) 與瑪芬 ( muffin ) 綜合體,其實是法式維也納酥皮麵包類型中的「 brioche feuilltée 」,即千層布里歐許麵包。這個甜點的處理方式,則是我們上面討論的第一種方法,將亞洲元素加入法式甜點中:千層布里歐許麵包中間填了黑芝麻奶餡( crémeux sésame noir ),口感濕潤綿密,奶餡也足夠輕盈。最近黑芝麻這個元素在巴黎似乎越來越常見,下次再帶大家一起去看看別的黑芝麻甜點!
Café Lai’Tcha的下午茶套餐是一個甜點加上一杯飲料共12€ ,不過偷偷告訴大家,其實大部分的甜點與飲料組合都是單點會比較划算喔!
台灣古早味的前世今生-Fu Castella
另外一家 Fu Castella 也相當有趣,兩位越南裔的創辦人是在台灣學到這種蓬鬆軟綿的古早味海綿蛋糕,然後回到法國開店。
這裡一般有五到六種口味可供選擇,除了原味之外,也有抹茶紅豆、咖啡、巧克力核桃,甚至有台灣人熟悉的肉鬆與充滿南亞風情的榴槤口味。
這裡的蛋糕正是台灣人熟悉、同時也會非常喜愛的海綿蛋糕。在巴黎非常少見,幾年前曾經也造成一陣討論的戚風蛋糕,在專賣店 Pâtisserie Ciel 關店之後就只有看過零星的日系咖啡店(如 Café Kitsuné )有賣,不過依我的經驗觀察,許多法國人也非常喜愛這種有如雲朵般的蓬鬆口感。戚風蛋糕一直在我的法國甜點師朋友圈中享有極大好評,而本次在我與好友拜訪 Fu Castella 的下午茶時間內,也看到許多法國本地顧客來店外帶。
有趣的並不只是蛋糕本身,而是 Fu Castella 如何處理自己品牌的定位與將這種蛋糕命名為「Castella」的選擇。Castella 的原名是「Pão de Castela」,意為「來自 Castile 的麵包」, 在16世紀由葡萄牙商人與傳教士經由長崎通商口岸帶到日本,當時的日本人因此學到了這個用糖、蛋、麵粉做成的點心,最後發展為長崎的名產。Castella 烘烤時必須使用日本人為此特製的木盒、採用的是高筋麵粉(因此口感是Q彈而非軟綿),底部有明顯的粗砂糖粒。長崎蛋糕在傳到台灣時,可能因為糖的香甜如蜜而訛傳為加了蜂蜜烘烤、也可能是當時台灣的糕點製作者為符合本地市場的口味做了調整,加入台灣的龍眼蜜,所以它的台灣版本正是台灣人人皆知的「蜂蜜蛋糕」,受歡迎的程度到了台灣消費者到日本旅遊時,才會大吃一驚地發現長崎蛋糕並沒有蜂蜜口味。
從 Fu Castella 店內販售的蛋糕製作方法、外型與口味來看,很明顯兩位創辦人學到的是台灣兩年前蔚為一時風潮的「古早味蛋糕」,也就是用蛋白霜與蛋黃糊混合製作而成的海綿蛋糕,而並不是日本人認知的 Castella、也不是台灣人熟知的蜂蜜蛋糕。加上了從葡萄牙飄洋過海到達亞洲、經過日本、台灣的洗禮,然後又再傳回歐洲的身世,或許更容易在法國市場闖出一片天,不過海綿蛋糕顯然不管在哪都有一群死忠支持者,即使是在 Castella 的來源地葡萄牙,也有類似的親戚「pão-de-ló」。Fu Castella 的故事再度說明了甜點的歷史如此豐富、充滿了各種文化的智慧,也許哪一天,台灣的甜點也能在異地以一種嶄新的形式開花結果,成為他人文化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