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篇有趣的論文,是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管理學院教授 Daniel B. Sands 於《策略管理期刊》(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發表,針對紐約市米其林星級餐廳的研究。研究追蹤了於 2000 年至 2014 年開幕,且曾獲得《紐約時報》評鑑肯定的餐廳,發現在2005年《米其林評鑑》進入紐約後摘星成功的店家,超過 45% 在 2019 年底前便關門大吉,機率遠高於未摘星的店家(19%);其平均營業年限(8.05年)也顯著低於未摘星店家(9.2年)。
Read More[Opinion / 觀點評論] 你今天被社群分享「業配」了嗎?淺談餐飲界的商業置入
(本文刊於 500輯、聯合新聞網)
今年六月,法國國會正式通過對網紅(influencers)在社群媒體網路分享商品文的規範。若是接受如報酬或實物利益,發布具有推銷商品或服務目的的內容,需在影片、靜態圖像上,以清晰易讀及讀者可識別的方式標出「廣告」或「商業合作」字樣。若只是簡單以 hashtag 方式標註如「#ad」(廣告)、「#sp」(贊助),並不足夠。違反者會以商業詐欺罪起訴,最高可處一年有期徒刑和4,500歐元罰款。而以媒體而言,若內容有商業贊助,則必須提及此為公關廣編稿;不過若所謂「贊助」是以贈禮或邀約形式出現時,則沒有規範。法國餐飲媒體 Bouillant(e)s 前陣子便針對記者受邀至餐廳吃飯並撰寫「食評」做了一番批評與討論。
Read More[Opinion / 觀點評論] 當餐飲評鑑也面臨競爭,我們該如何看待評鑑結果?
[Opinion / 觀點評論] 「500盤」原創餐飲指南結果揭曉,期待未來再進化
聯合報 500 輯熱鬧盛大地發布了「500 盤」原創餐飲指南評選結果,幾乎集結了整個台灣餐飲界。「500 盤」對自己的定位是「第一份台灣人觀點的美食評鑑」,無論是在評審組成、評選方式還是結果上,確實都有特色值得討論。
首先,在評審組成上,500 盤的評審並非秘密客、也非全為餐飲業內或專業人士,而是橫跨娛樂、設計、文創、藝術與企業界的知名人士。評選方式更特別,大部分的餐飲評鑑的評鑑對象為「餐廳」,少部分則針對主廚、甜點師等「個人」,但 500 盤以「菜色」為投票對象。50 位評審一人可以投下10 票(盤)給過去一年內吃到「念念不忘」的 10 道菜,沒有任何菜系與價位的限制。一個評審可以將 10 票全部投給同一家餐廳的不同菜色,也可以投給甜點或是不對外發售的隱藏版菜色。看似奔放無比、極有彈性,卻呈現了許多跨界人士的共同喜好與交集,比如榜單中最大宗為台菜、中菜餐廳,私廚預約制的兩家餐廳則分別奪下 11 盤與 8 盤,前者並以此居冠。
Read More[Opinion / 觀點評論] 疫情之下,米其林評鑑是意想不到的受害者?
(本文刊於 500輯、聯合新聞網)
新冠肺炎肆虐已超過一年半。餐飲、旅遊、文化娛樂產業等,都是最大的受害者。不過,一般人大概很難想像得到,「餐飲評鑑」這一行也受到不小的波及。其中尤以由匿名秘密客進行調查的米其林評鑑(Guide Michelin)受害最深。
今年台北、台中米其林指南將在 8 月 25 日公布評鑑結果,事前就已有北市兩餐廳對米其林提告,希望能禁止秘密客上門的風波。不過,若疫情繼續肆虐,首先要擔心的其實是餐廳生存問題,其次才是評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