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articles
  • publications
  • créations
  • divers
  • About
  • Press
  • Contact
Menu

ying c.

les secrets sucrés
  • Home
  • articles
  • publications
  • créations
  • divers
  • About
  • Press
  • Contact
法式甜點關鍵詞
歷史
觀點
人物
書介
出版作品

[History & Stories / 歷史掌故] 引發普魯斯特掉入回憶旋渦的,起初只是乾麵包?──瑪德蓮的封神之路(下)

May 2, 2023

(本文刊登於博客來 OKAPI「書桌上的甜點時光」專欄)

在〈從小鎮名物到國民甜心再成心理學象徵,瑪德蓮的封神之路(上)〉中,我們回顧了瑪德蓮撲朔迷離的身世、盤點了歷史上幾位可能催生這個貝殼狀小蛋糕的女士們。瑪德蓮出身自科梅爾西大概沒有太多爭議,但它究竟是怎麼從一個小鎮特色糕點變成所有法國人的鄉愁呢?這得從一次極狠的削價競爭說起。


小鎮名物變身國民甜心——瑪德蓮的商業化歷史

據傳在史坦尼斯瓦夫一世過世後,洛林宮廷內其中一位甜點師保存了瑪德蓮的食譜並傳至民間,到了19世紀初,瑪德蓮逐漸打開知名度,科梅爾西也出現了不少製作與販賣的商家。前文中提到的洛林民俗歷史學家杜蒙在其著作中記載,此時瑪德蓮的尺寸約為長12公分、寬8公分、中央隆起部分高4公分,重80至100克,單價為30生丁(0.01法郎)。但有一位甜點師不甘於泯滅眾人之間,決定將價格砍半同時公開食譜。這種破壞性的手段不僅造福大眾,瑪德蓮也因薄利多銷的策略而市場大開。1840年左右,瑪德蓮的年銷量達到約2萬個,是原來的十數倍,而經典的橢圓形冷杉木盒瑪德蓮包裝也已成形[1]。

 20世紀「金色大鐘瑪德蓮」的橢圓木盒。(照片來源:Etsy)

無論是哪個品牌,皆在他們的木盒上繪有一個大鐘,當地還有多家以大鐘命名的瑪德蓮品牌,諸如德布西布雷(Debouzie-Bray)家族的金色大鐘瑪德蓮(Madeleines de la Cloche d'Or)、科梅爾西當地糕點世家可倫貝(Colombé)的銀色大鐘(Cloche d'Argent)與洛林大鐘(Cloche Lorraine)瑪德蓮等等。巨型大鐘是史坦尼斯瓦夫一世送給科梅爾西的聖潘捷列伊蒙教堂(église Saint-Pantaléon de Commercy)的贈禮,以此紀念老公爵為本地留下的瑪德蓮傳說,也是非常貼切了。

不過瑪德蓮要真正成為國民甜心,還得歸功於巴黎與史特拉斯堡之間的鐵路開通。根據科梅爾西當地的文史資料記載,拜幾位名人之賜,這個小點心終於得以躍上首都舞台。1852年,時任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的拿破崙三世(Louis-Napoléon Bonaparte, 1808-1873)在科梅爾西主持鐵路開幕儀式,他在發表演講後抵達當地的「巴黎旅館」(Hôtel de Paris)並在那裡享用甜點師精心準備的瑪德蓮。一名名為安-瑪麗・阿岱爾・科桑(Anne-Marie Adèle Caussin, 1831-1921)的年輕女商人其後乘著火車來到巴黎,並在1889年嫁給了朗德佛-卡卡諾侯爵(Marquis Landolfo-Carcano),成為備受巴黎社交界喜愛的「卡桑夫人」(Madame de Cassin)。卡桑夫人會在她的巴黎宅邸沙龍[2]中以家鄉的瑪德蓮來招待賓客——每晚經由巴黎-史特拉斯堡鐵路新鮮直送。

在科梅爾西火車站月台販賣瑪德蓮的小販,一位代表一個品牌。(照片來源:La Madeleine ZINS )

1874年10月13日,瑪德蓮再度迎來命運的一天。一條省級行政命令頒布,准許商家在科梅爾西車站月台販賣瑪德蓮。從此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為止,經由鐵路來到此地的旅客們,首先映上眼簾的便是身上背著大木箱販賣瑪德蓮的當地婦女,隨著此起彼落的叫賣聲,「科梅爾西的瑪德蓮」就此深深鐫刻在法國人心上。據稱,巴黎-史特拉斯堡的鐵路開通後,科梅爾西的瑪德蓮年產量來到240萬個,是1840年的120倍[3]。科梅爾西也在1963年成立了「瑪德蓮守護者美食兄弟會」(Confrérie Gastronomique des Compagnons de la Madeleine),定期舉辦相關慶祝活動,積極保護瑪德蓮文化遺產。

瑪德蓮守護者美食兄弟會每年會在入會儀式中,將以紅藍相間緞帶掛著銅製瑪德蓮的徽章頒給新入會者。
(圖片來源:Confrérie Gastronomique des Compagnons de la Madeleine)

瑪德蓮的封神時刻——普魯斯特與《追憶似水年華》

從小鎮特色成為全國知名的美味糕點,是瑪德蓮變身的第一步。而進一步成為文學與心理學中重要象徵、讓瑪德蓮全球知名的大功臣,當然要歸功於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1871-1922)的意識流巨作《追憶似水年華》(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1913-1927)。

《追憶似水年華》的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照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主人公馬塞爾在第一卷《斯萬家那邊》(Du côté de chez Swann)中冬日返家,母親端來小瑪德蓮與熱茶。陰鬱濕冷的天氣加上心緒低落,馬塞爾原本想拒絕,但後來改變主意。就在他以茶匙將被茶湯浸軟的瑪德蓮送入口中、嘗到混合著蛋糕碎屑的茶湯那一瞬間,他「全身一陣輕顫」,體會了一種「非比尋常現象」:「一股美妙的快感全面襲來,讓我與世隔絕,我對其成因卻毫無頭緒。這股感受瞬間使我生命中的潮起潮落變得無所謂,使災厄無害,使生之短暫化為虛幻,一如戀愛的效用,使我全身充盈一份珍貴的精華:或者應該說,這精華並不在我身上,我即是那精華。」馬塞爾在那一刻「不再自覺平庸,無關緊要,不是個終將一死的凡人」[4],而這個「短短胖胖、似乎是用聖雅各大扇貝的貝殼當模子壓出了條紋」的小蛋糕,也從此不朽。

馬塞爾嘗試在記憶中努力追索,最後想起來自己童年時期在貢布雷(Combray)[5]的某個星期天早晨,去向蕾歐妮姨媽道早安時,姨媽請他吃了一塊事先在椴花茶內浸溼的瑪德蓮。貢布雷的風光、人物和他的童年記憶,逐漸從茶杯中湧現、變得清晰具體。此後記憶心理學便將這種因氣味喚起記憶的現象稱為「普魯斯特現象」(Proust phenomenon)或「普魯斯特效應」(Proust effect)。法國人則更為親暱地稱作「小瑪德蓮現象」(phénomène de la petite madeleine),或直接以「普魯斯特的瑪德蓮」(Madeleine de Proust)代稱。

1985年法國媒體在伊利耶-貢布雷採訪一位麵包店店員,據稱這裡就是小說中蕾歐妮姨媽購買瑪德蓮的地點。(影片來源:ina.fr)

不過,在這個近乎神聖的瞬間,原本的主角可不是瑪德蓮。如同許多作家一般,普魯斯特在完稿前也曾多次修改手稿,《斯萬家那邊》就在1907-1913之間經過大幅增刪、修改。一開始引發普魯斯特掉入回憶旋渦的,是幾塊「烤麵包片」(pain grillé),接著又是「麵包乾」(biscotte),作家甚至曾經考慮過「不新鮮的乾硬麵包」(pain raccis)。不知為何,這些口感乾硬程度不等的麵包,最終在1909年讓位給柔軟濕潤的 「小瑪德蓮」(petite madeleine)。

2015年法國出版社Saint-Pèrest出版了《追憶似水年華》的手稿特別版筆記本,名為「烤麵包片」、「麵包乾」、「小瑪德蓮」的三本筆記,分別印刷了三個版本的手稿,讓讀者以普魯斯特的思路重新檢視這個故事。出版當時,法國知名作家、同時也是普魯斯特研究者,更出了一本研究普魯斯特與《追憶似水年華》專書[6]的讓-保羅.昂托旺(Jean-Paul Enthoven)為這系列筆記本作序,並提出了普魯斯特最終選擇瑪德蓮的可能解釋。他認為,「瑪德蓮」這個名字在《追憶似水年華》中反覆出現,是書中的一個重要象徵[7];而「小瑪德蓮」(petite madeleine)正和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首字母「PM」縮寫相同,普魯斯特或許有意將自己的名字鐫刻在作品中,正像16、17世紀的荷蘭虛空派畫家(Vanitas)在作品中暗藏多種象徵寓意一般[8]。

在普魯斯特的手稿曝光之後,書中人物將瑪德蓮在茶湯中浸濕後再享用、細想似乎有些突兀的舉動也獲得解釋。比起本就柔軟濕潤的瑪德蓮,乾麵包浸在茶中確實合理多了。但若普魯斯特當時以烤麵包片或麵包乾定稿,他對貢布雷的各種回憶或許不可能像如今一般鮮活、情致纏綿,而記憶心理學大概也不會創造出擁有同等重量的「普魯斯特現象」了吧。

德法公共電視台 ARTE 曾針對普魯斯特的瑪德蓮曾是烤麵包片的軼事製作短片,片中展示了普魯斯特的手稿,並找來知名甜點主廚 Gilles Marchal 示範製作瑪德蓮。在影片 2:38 處可以看到「un pain grillé」(一塊烤麵包)的手稿版本。(完整影片點此)。

法國國家圖書館也藏有普魯斯特的《斯萬家那邊》手稿。本頁照片中可看到知名的「小瑪德蓮」段落。(紅框處)(照片來源:BnF|Gallica)

 

註解:

[1] Dictionnaire de la gourmandise, Annie Perrier-Robert, Robert Laffont, 2012.
[2] 卡桑夫人宅邸(Hôtel de Carcano)位於巴黎第八區,現為卡達公國駐法大使館。
[3] 資料來源:Il était une fois… La madeleine, La nuée bleue, Michel Caffier, 2006.
[4] 本書中譯片段摘自陳太乙新譯本《追憶似水年華:第一卷 斯萬家那邊》(木馬文化,2023)
[5] 小說中的貢布雷為虛擬,但一般咸認普魯斯特在描寫此地風土人情人時,借鑑了許多自己童年時在父親出生地、位於法國中央-羅亞爾河谷大區(Centre-Val de Loire)一個名為伊利耶(Illiers)的小鎮渡過的回憶。1971年普魯斯特百年冥誕時,伊利耶當地民眾決定將鎮名改為「伊利耶-貢布雷」(Illiers-Combray),以紀念這位作家。
[6] Dictionnaire amoureux de Proust, Jean-Paul Enthoven, Raphaël Enthoven, Plon, 2013. 有簡體中文譯本《普魯斯特私人詞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
[7] 作家此處指的是「瑪麗・瑪德蓮」(Marie-Madeleine)這個名字,這是法語中對「抹大拉的馬利亞」(Mary Magdalene)的稱呼。抹大拉的馬利亞親身見證耶穌復活羅馬天主教、東正教與聖公會皆將其視為聖人。《追憶似水年華》中,作者在闡述愛情相關主題時多處提到抹大拉的馬利亞。法語中也有一句俗語「哭得像個瑪德蓮」(pleurer comme une madeleine),用來形容嚎啕大哭,此處的「瑪德蓮」指的也是抹大拉的馬利亞,取自《聖經》中她在耶穌跟前懺悔時眼淚源源不絕、甚至能以此為耶穌濯足的典故。
[8] 讓-保羅.昂托旺受訪影片可點此觀看。

In History & Stories Tags madeleine, 瑪德蓮, Marcel Proust, 普魯斯特, Okapi Column, post in Chinese
← [Opinion / 觀點評論] 無麩質飲食會是翻轉傳統米食沒落命運的救命稻草嗎?[Opinion / 觀點評論] 明星光環無敵?反思主廚作為品牌的經營挑戰 →
Liésparladouceur_3dcover.png

《法式甜點裡的台灣》重磅出版

More Info
The Art of French Pastry_3D cover.jpg

《法式甜點學》好評4刷!

More Info

LATEST

Featured
[Opinion / 觀點評論] 無蛋的甜點未來?從雞蛋短缺談未來烘焙轉型契機
Apr 21, 2025
[Opinion / 觀點評論] 無蛋的甜點未來?從雞蛋短缺談未來烘焙轉型契機
Apr 21, 2025
Apr 21, 2025
守護傳統?守護內心淨土?巴黎麵包工藝復興風潮
Mar 25, 2025
守護傳統?守護內心淨土?巴黎麵包工藝復興風潮
Mar 25, 2025
Mar 25, 2025
[Opinion / 觀點評論] 快速取餐、拍照打卡,還是人際互動?淺談餐飲業科技與人文的平衡
Mar 21, 2025
[Opinion / 觀點評論] 快速取餐、拍照打卡,還是人際互動?淺談餐飲業科技與人文的平衡
Mar 21, 2025
Mar 21, 2025
[Opinion / 觀點評論] 人為創造的天然或成未來食品業主流?從 FDA 禁用「赤蘚紅」食用色素談起
Feb 20, 2025
[Opinion / 觀點評論] 人為創造的天然或成未來食品業主流?從 FDA 禁用「赤蘚紅」食用色素談起
Feb 20, 2025
Feb 20, 2025
[Opinion / 觀點評論] 奶油價格飆升,烘焙業前路何在?談危機下的創新與永續契機
Jan 26, 2025
[Opinion / 觀點評論] 奶油價格飆升,烘焙業前路何在?談危機下的創新與永續契機
Jan 26, 2025
Jan 26, 2025


ARCHIVE

  • Addresses
  • Books
  • F. Pastry Fundamentals
  • History & Stories
  • Magazines
  • News
  • Opinion
  • People
  • Taste of Taiwan
  • Tasting/Testing
  • Trends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PRESS

Featured
500輯 Interview
Nov 9, 2021
500輯 Interview
Nov 9, 2021
Nov 9, 2021
500times_interview1.JPG
Oct 30, 2021
500輯漬物讀書會 Interview
Oct 30, 2021
Oct 30, 2021
Eatpire Interview
Oct 18, 2021
Eatpire Interview
Oct 18, 2021
Oct 18, 2021
美食加 Taster Interview
Jun 12, 2020
美食加 Taster Interview
Jun 12, 2020
Jun 12, 2020
博客來 OKAPI Interview
May 14, 2020
博客來 OKAPI Interview
May 14, 2020
May 14, 2020
BIOS Monthly Interview
May 1, 2020
BIOS Monthly Interview
May 1, 2020
May 1, 2020
名廚 GreatChef Interview
Apr 30, 2020
名廚 GreatChef Interview
Apr 30, 2020
Apr 30, 2020
Hengstyle interview_p1
Oct 6, 2017
Hengstyle Interview
Oct 6, 2017
Oct 6, 2017
BIOS Monthly Interview
Feb 28, 2017
BIOS Monthly Interview
Feb 28, 2017
Feb 28, 2017
Initium Media Interview
Dec 22, 2016
Initium Media Interview
Dec 22, 2016
Dec 22, 2016

© 2016 Ying 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