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articles
  • publications
  • créations
  • divers
  • About
  • Press
  • Contact
Menu

ying c.

les secrets sucrés
  • Home
  • articles
  • publications
  • créations
  • divers
  • About
  • Press
  • Contact
法式甜點關鍵詞
歷史
觀點
人物
書介
出版作品

可頌是近年來最受矚目的糕點實驗場。韓國便有專門店販售各種可頌糕點,包括融合日式飯糰「Onigiri」的「Oniwassan」。

[Opinion / 觀點評論] 致敬或褻瀆?可頌之戰:「創新」的門票為何?

November 20, 2025

(本文刊於 500輯、聯合新聞網)

從 Dominique Ansel 的「可頌甜甜圈」(Cronut)橫空出世開始,可頌就跳脫了「法國早餐經典」的角色設定,成為全球甜點師的實驗場與大眾最愛的品項。無論是結合其他糕點的創新(如 Cruffin、Crookie),或以其為載體變化出的多種口味嘗試,甚至是改變原始型態(如 New York Roll、扁可頌),可頌在社群媒體上熱度始終不衰。

最近我剛好在法國與美國兩個媒體上,看到了對此趨勢的評論,兩者觀點截然不同:美國媒體《Eater》認為法式工藝已成為更具全球視野的廚藝起點,能讓糕點師發揮無限創意。然而,在可頌的故鄉——法國,《La Tribune》卻發出了痛心疾首的控訴,稱當前糕點業的可頌創新,是對「我們的奶油象徵」的「折磨」與「毀損」,甚至哀嘆:「請憐憫可頌吧」。

對法國而言,可頌的靈魂,是麵團以優質奶油層疊後發酵,經烘烤膨脹而成的酥脆外皮與氣孔結構,一整套製作語法象徵對經典的信仰。強調「不該有餡料」、「不能隨意改變形狀與比例」的純粹主義背後,守護的不僅是味覺記憶,更是由工藝與歷史構築的民族自我定義。

而對美國的烘焙師傅而言,可頌是一張美麗的空白畫布,等待創作者書寫新的語法。美式創造力奠基於「沒有神聖不可侵犯的食物」之上,沒有哪一種文化能獨佔「正統」,食材、技法、口味都可自由拼貼。可頌不再僅是法國象徵,而是一種全球化媒介。

這場關於經典與創新的辯論,對台灣甜點文化而言,尤其值得反思。在台灣,將在地食材如肉鬆、芋泥、鹹蛋黃、香菜等加入國外經典的做法屢見不鮮,這些作品往往引發兩極評價:有人讚賞其創意,有人譏為「獵奇」。究竟界線在哪,又該如何實現真正的「對話」?

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使用什麼食材,而在於創作者的「理解」與「敬意」,以及融合的「哲學」與「方法」。不是將在地食材強行塞進外來形式,而是理解兩種文化背後的語法,精準解構致敬對象的結構、口感與風味,再以專業技術和個人詮釋重建。以出身法國、在美國立業,又娶了台灣妻子的 Dominique Ansel 主廚為例,他的新品牌 Papa d'Amour 將法式技術作為一種「語言」,解構與表達亞洲風味,為融合的尺度提供了優秀註腳。譬如他觀察台灣蔥抓餅店家將餅「壓扁後再抓鬆,以致徹底改變口感」的手法後,以法式千層麵團呈現酥鬆多層次的口感本質,創作出「Scallion Basil Scallion Basil Blossom」(青蔥羅勒花型麵包)。他更融合義式烹飪,製作九層塔松子青醬,重新詮釋自己最愛的九層塔風味。

他的「Hot Dog Sticky Rice Spiral」(熱狗油飯螺旋麵包)展現了更深刻的哲學體悟。他將油飯填入千層布里歐許中,領悟到亞洲飲食文化中「澱粉加澱粉」的作法,也能「在糕點中運作得非常好」。透過油飯作為中介,他更理解了亞洲常見的「熱狗與糕點」組合。

以此觀點審視台灣味的可頌創意,如我們構思「肉鬆芋泥可頌」僅是將餡料夾入可頌中,便仍停留在拼貼層次,但若重新思考肉鬆的鹹香與奶油如何互補,芋泥的綿密如何平衡可頌麵團的空氣感,又或者思考如何用法式烹飪或糕點技術去處理餡料:譬如以焦化紅蔥頭及醬油調製出台式風味基底,加入少許黑醋來阻斷酥皮的油膩感,最終再撒上肉鬆作為點綴...這就能成為一種對話,而非粗暴拼貼。

回看可頌之戰,重新詮釋可頌的門票,或許是必須先能做出一個完美的傳統可頌。先理解法式純粹的哲學與技術難度,才能知道在何處用力、何處克制。否則就像《La Tribune》的批判一般,所謂的「創意」都僅是「化妝品」而非美食本身。「界線」是技藝,更是哲學。我們不需拒絕空白畫布,但必須尊重原始結構與飲食哲學,以真誠的筆觸,畫出有靈魂的作品。

In Opinion Tags croissant, 可頌, revisiter, 重新詮釋, Dominique Ansel
坦途還是波濤?攀上世界之巔後—— 專訪2025年潘娜朵尼世界冠軍台灣隊 →
Liésparladouceur_3dcover.png

《法式甜點裡的台灣》重磅出版

More Info
The Art of French Pastry_3D cover.jpg

《法式甜點學》好評4刷!

More Info

LATEST

Featured
[Opinion / 觀點評論] 致敬或褻瀆?可頌之戰:「創新」的門票為何?
Nov 20, 2025
[Opinion / 觀點評論] 致敬或褻瀆?可頌之戰:「創新」的門票為何?
Nov 20, 2025
Nov 20, 2025
坦途還是波濤?攀上世界之巔後—— 專訪2025年潘娜朵尼世界冠軍台灣隊
Nov 18, 2025
坦途還是波濤?攀上世界之巔後—— 專訪2025年潘娜朵尼世界冠軍台灣隊
Nov 18, 2025
Nov 18, 2025
沒有蛋、奶就不是法式甜點?甜點教父Pierre Hermé的「純植物」時代里程碑
Oct 2, 2025
沒有蛋、奶就不是法式甜點?甜點教父Pierre Hermé的「純植物」時代里程碑
Oct 2, 2025
Oct 2, 2025
蔬菜甜點的浪潮:當美國的「創新」遇上亞洲的日常
Sep 17, 2025
蔬菜甜點的浪潮:當美國的「創新」遇上亞洲的日常
Sep 17, 2025
Sep 17, 2025
[Opinion / 觀點評論] 從理念到餐桌:當代名廚的「純植物」挑戰
Sep 10, 2025
[Opinion / 觀點評論] 從理念到餐桌:當代名廚的「純植物」挑戰
Sep 10, 2025
Sep 10, 2025


ARCHIVE

  • Addresses
  • Books
  • F. Pastry Fundamentals
  • History & Stories
  • Magazines
  • News
  • Opinion
  • People
  • Taste of Taiwan
  • Tasting/Testing
  • Trends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PRESS

Featured
500輯 Interview
Nov 9, 2021
500輯 Interview
Nov 9, 2021
Nov 9, 2021
500times_interview1.JPG
Oct 30, 2021
500輯漬物讀書會 Interview
Oct 30, 2021
Oct 30, 2021
Eatpire Interview
Oct 18, 2021
Eatpire Interview
Oct 18, 2021
Oct 18, 2021
美食加 Taster Interview
Jun 12, 2020
美食加 Taster Interview
Jun 12, 2020
Jun 12, 2020
博客來 OKAPI Interview
May 14, 2020
博客來 OKAPI Interview
May 14, 2020
May 14, 2020
BIOS Monthly Interview
May 1, 2020
BIOS Monthly Interview
May 1, 2020
May 1, 2020
名廚 GreatChef Interview
Apr 30, 2020
名廚 GreatChef Interview
Apr 30, 2020
Apr 30, 2020
Hengstyle interview_p1
Oct 6, 2017
Hengstyle Interview
Oct 6, 2017
Oct 6, 2017
BIOS Monthly Interview
Feb 28, 2017
BIOS Monthly Interview
Feb 28, 2017
Feb 28, 2017
Initium Media Interview
Dec 22, 2016
Initium Media Interview
Dec 22, 2016
Dec 22, 2016

© 2016 Ying 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