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articles
  • publications
  • créations
  • divers
  • About
  • Press
  • Contact
Menu

ying c.

les secrets sucrés
  • Home
  • articles
  • publications
  • créations
  • divers
  • About
  • Press
  • Contact
法式甜點關鍵詞
歷史
觀點
人物
書介
出版作品

外型設計是當代餐飲創作的重要環節,超越調味、製作等實用功能,但還未受到著作權保護。

[Opinion / 觀點評論] 當法律難以斷言,我們該如何看待餐飲界的抄襲事件?

October 27, 2021

(本文刊於500輯、聯合新聞網)

近來英國餐飲界與食譜出版界出了一件驚人的醜聞,倫敦知名主廚 Elizabeth Haigh 在今年出版的食譜書 Makan 被指控抄襲,不僅多個食譜與內容段落和新加坡作者 Sharon Wee 的 Growing up in a Nyonya Kitchen 極為雷同,還有食譜被發現修改自其他食譜部落格與食譜書,最後出版社宣布回收下架。

如何界定「抄襲」,在餐飲界是一大挑戰。由於煎、煮、炒、炸、烤等食材處理方式為人類共有,綜合了食材與烹煮法的食譜也被認為屬於「功能性」而非「原創性」,因此即使是能比對文字的食譜,也僅有在食材與烹調方式以外的其他敘述,可被視為「文學表現手法」,而能擁有著作權。至於盤中的作品就更難了,雖然以目前精緻餐飲和甜點的發展趨勢而言,包括表現手法、擺盤、裝飾等外型設計極為重要,也是創造額外營收、為主廚奠定聲譽的重要來源,但這些超越「實用性功能」的存在,還無法正式受到法律保護。近年來全球有許多訴訟案件,台灣也有多起甜點作品抄襲爭議,卻沒有任何代表性的判決能夠樹立典範,最後多半只能訴諸輿論,以公關方式解決。

專業餐飲媒體 Eater 針對 Makan 的抄襲事件寫了一篇精彩的評論,其中提到兩點特別值得注意。一是「標明引用來源」的處理方式在歐美食譜出版業界幾乎付之闕如,而這和第二點,西方世界對待歐洲中心以外的菜系心態息息相關。面對身處自己文化脈絡以外的菜系,歐美餐飲界會「將(談論與代表該菜系的)資格認證化約成個人生命經驗」,然後再以這種資格認證「將食譜作家與廚師們轉化為該菜系、文化或傳統的單一化身」,並「限制每一種菜系裡僅有一兩個代表,創造稀缺性」。在此操作下,即使該菜系或文化傳統超過了作者或廚師本人的知識,也難以檢驗。譬如 Haigh 的母親是新加坡華裔、父親為英國人,她自小在英國成長,Makan 書中的食譜,是她宣稱自己從母親的筆記與食譜中追索整理而來。縱使實際上不見得對新加坡菜、歷史、文化的掌握度夠高,她仍然被視為新加坡菜、甚至新加坡與東南亞飲食文化的代表。因為認同 Haigh 而給予支持的讀者們,特別是身在歐美的華裔人士,無論是曾經上她餐廳吃飯、還是購買本書予以支持,此刻遭受背叛的感覺特別強烈。

由於 Haigh 複製的不僅他人的食譜,還包括他人的生長經歷與家族故事,輿論攻擊極為強烈。Eater 倫敦的副主筆 James Hansen 在文章最後表示,「強迫作者成為文化代言人,但他們其實無法代表、且全盤了解該文化」是目前食譜業界的現況,若除了引用來源外,不重新檢視這種製作與出版方法,Haigh 的事件將只是冰山一角。

「引用」與「標注來源」不僅在食譜書上少見,在廚師與甜點師的創作中同樣缺乏。而這和整體社會對智慧財的認知與尊重專業有極大關連。在法國,縱使業界食譜流通程度幾乎被視為「公共財」,甜點師與主廚們也從來不吝出版自己招牌作品的食譜書,但許多主廚仍然會在創作時標明自己的靈感來源,也沒有人會以做出和另外一位主廚相同的作品為傲。大眾對飲食的重視使得資訊不對稱狀況較為少見,抄襲或是從未標明對象的「致敬」也少有生存空間。

而在當代,無論是食譜出版業界還是餐飲界都愈來愈看重個人生活經歷與記憶,將之視為可信度的來源,但弔詭的是,這恰恰最難以驗證。當法規尚無法與時俱進保護創作者,抄襲與否最終只能回到主廚與作者的個人榮譽感與良心認定時,提升整個社會的認知更形重要。在 Haigh 的抄襲事件中,出版社始終保持沈默,僅在一封回覆詢問的電子郵件中簡短表示「由於版權問題,已將本書下架。」結果不僅因忽視查證責任受到社會大眾詰難,更因損及聲譽,自家旗下的其他作者也難掩怒火。回到廚師與甜點師的作品上,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能清楚點出每個作品的身世來歷,但可以培養的是珍惜創作的價值,在尊重他人的想法與心血同時,同樣看重自己,相信自己也能創造獨特之處。

In Opinion Tags UDN Column, copyright, plagiarism, 抄襲, 著作權, post in Chinese
← [Opinion / 觀點評論] 「500盤」原創餐飲指南結果揭曉,期待未來再進化[Opinion / 觀點評論] 從蛋黃酥現代化,看經典糕餅復興之路 →
Liésparladouceur_3dcover.png

《法式甜點裡的台灣》重磅出版

More Info
The Art of French Pastry_3D cover.jpg

《法式甜點學》好評4刷!

More Info

LATEST

Featured
[Opinion / 觀點評論] 無蛋的甜點未來?從雞蛋短缺談未來烘焙轉型契機
Apr 21, 2025
[Opinion / 觀點評論] 無蛋的甜點未來?從雞蛋短缺談未來烘焙轉型契機
Apr 21, 2025
Apr 21, 2025
守護傳統?守護內心淨土?巴黎麵包工藝復興風潮
Mar 25, 2025
守護傳統?守護內心淨土?巴黎麵包工藝復興風潮
Mar 25, 2025
Mar 25, 2025
[Opinion / 觀點評論] 快速取餐、拍照打卡,還是人際互動?淺談餐飲業科技與人文的平衡
Mar 21, 2025
[Opinion / 觀點評論] 快速取餐、拍照打卡,還是人際互動?淺談餐飲業科技與人文的平衡
Mar 21, 2025
Mar 21, 2025
[Opinion / 觀點評論] 人為創造的天然或成未來食品業主流?從 FDA 禁用「赤蘚紅」食用色素談起
Feb 20, 2025
[Opinion / 觀點評論] 人為創造的天然或成未來食品業主流?從 FDA 禁用「赤蘚紅」食用色素談起
Feb 20, 2025
Feb 20, 2025
[Opinion / 觀點評論] 奶油價格飆升,烘焙業前路何在?談危機下的創新與永續契機
Jan 26, 2025
[Opinion / 觀點評論] 奶油價格飆升,烘焙業前路何在?談危機下的創新與永續契機
Jan 26, 2025
Jan 26, 2025


ARCHIVE

  • Addresses
  • Books
  • F. Pastry Fundamentals
  • History & Stories
  • Magazines
  • News
  • Opinion
  • People
  • Taste of Taiwan
  • Tasting/Testing
  • Trends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PRESS

Featured
500輯 Interview
Nov 9, 2021
500輯 Interview
Nov 9, 2021
Nov 9, 2021
500times_interview1.JPG
Oct 30, 2021
500輯漬物讀書會 Interview
Oct 30, 2021
Oct 30, 2021
Eatpire Interview
Oct 18, 2021
Eatpire Interview
Oct 18, 2021
Oct 18, 2021
美食加 Taster Interview
Jun 12, 2020
美食加 Taster Interview
Jun 12, 2020
Jun 12, 2020
博客來 OKAPI Interview
May 14, 2020
博客來 OKAPI Interview
May 14, 2020
May 14, 2020
BIOS Monthly Interview
May 1, 2020
BIOS Monthly Interview
May 1, 2020
May 1, 2020
名廚 GreatChef Interview
Apr 30, 2020
名廚 GreatChef Interview
Apr 30, 2020
Apr 30, 2020
Hengstyle interview_p1
Oct 6, 2017
Hengstyle Interview
Oct 6, 2017
Oct 6, 2017
BIOS Monthly Interview
Feb 28, 2017
BIOS Monthly Interview
Feb 28, 2017
Feb 28, 2017
Initium Media Interview
Dec 22, 2016
Initium Media Interview
Dec 22, 2016
Dec 22, 2016

© 2016 Ying C. All rights reserved.